
今年5月,某地一幼师被举报“患地中海贫血”遭解聘,举报材料是她产检基因检测报告。医生证实,幼师3次体检不贫血,是无症状“地贫”基因携带者。而这并非个例,当地多名求职者在教师招聘中因产前检查出携带“地贫”基因而被拒聘。这类事件凸显了部分体检标准已滞后于医学发展,其带来的歧视待遇有违就业公平。
作为一种全球分布最广、累及人群最多的遗传性单基因病,地中海贫血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。据《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(2020)》数据显示,我国重型和中间型地贫患者约有30万人,地贫基因携带者高达3000万人。医学上,明确区分“地贫基因携带者”与“地贫患者”。轻型“地贫”基因携带者无贫血症状驰盈策略,血红蛋白指标高于90g/L时,可正常工作和生活。
我国《就业促进法》明确禁止健康歧视。既然轻型“地贫”基因携带者不影响本人工作、生活且不会传染他人,用人单位拒聘本质上是对“地贫”基因携带者的歧视,有失公允。值得一提的是,部分女性携带者因产检暴露基因,男性携带者却可能顺利入职,这种双重标准更显不公。
为促进公平就业,将“地贫”基因携带一律视为患有“血液系统疾病”的体检标准也该“体检”了。广西2024年的事业单位招聘体检标准中,相关规定的表述是“地中海贫血(地贫基因携带者、静止型、轻型)且血红蛋白高于90g/L,不影响正常工作的,可给予合格。”广东也有类似规定。
基因是先天的,就业制度可以后天改进。用人单位应当明确,以招聘体检要求的项目报告结果为准,而非将基因检测结果作为招聘依据。
就业公平不应失在基因里。当医学已驱散认知迷雾,制度更应跟上。唯有让体检标准扎根科学、回归公平驰盈策略,才能让每个劳动者都拥有靠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。
安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